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1节 (第2/4页)
中遍植亲信之人,现在又把手伸向军中,她到底想干什么?” 李成器又复沉默,然后叹道:“唉,姑姑好好当一名富公主,为何偏爱插手朝中之事,且乐此不疲?三弟,你曾找过父皇谈过此事吗?” “愚弟处于嫌疑之地,不敢去谈。” “如此,我找个机会与父皇谈论一回。你说得对,如此之事,确实不好启口。” 李隆基目光炯炯,问道:“愚弟以为,姑姑现在仅限于与军中之人交往,并无过格之处,就是父皇听了,估计也是一笑置之。大哥,你以为姑姑的心思确实有异吗?” 李成器跟随李旦经历过那些苟延残喘的日子,如今每每想来,实在不堪回首。如此切肤之痛,他坚决不允许太平公主掌控朝中大权,进而威胁自身的利益。他稍微思索了一下,然后坚定地说:“三弟放心,我会始终支持你,他们兄弟三人也会。我多次对他们说过,兄弟五人中,只有你适合做皇帝。你现在果然当了皇帝,我们兄弟同心,定出全力辅佐你周全。你说得对,父皇那里还是缓说为好,不能再让姑姑抓住你的把柄。” 李隆基今日前来,要的就是这句话。他知道,不管姑姑使出任何花样,只要自己兄弟牢牢地掌控北门四军,则姑姑难动自己的根本。 此后李成义等三兄弟过来,五人一起在兄弟氛围中融洽地说话,此后又一同饮酒。李隆基在宫中的小心与矜持,到了这里似乎一扫而空,实为难得之事。 转眼间春去夏来,长安城又陷入燥热之中。这一段时间,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双方阵营虽暗流涌动,但表面上看十分平静,大家似乎可以如此相安无事长久下去。 眼见暑气渐渐张起,李隆基这日在李旦主持的朝会上奏道,请太上皇携同姑姑等人出城避暑,出城时间可选定在七月中旬。李隆基如此说,其实为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。 自高祖皇帝李渊开始,每至七、八月份酷暑期间,皇帝都要带领嫔妃及重臣到离宫避暑,往往留下太子居京城监国。李隆基提出此议,自是以太子身份自居,他自是留在京中的。 李旦也有避暑之意,欣然说道:“好哇,朕正有此意。只是去岁入玉华宫避暑之时,见其中台阁有些破败,崔卿,不知那里已修缮完毕否?” 是时皇帝夏时避暑,主要有两个去处。一个是武功县的庆善宫,此为高祖皇帝的旧宅,太宗皇帝李世民就出生在这里;另一个是京城正北约百余里宜君县的玉华宫。李旦因为喜欢玉华宫周围的风景,加之盛夏之时这里凉风习习,因而偏爱来这里避暑。 崔湜为尚书省左仆射,所辖工部负责所有宫殿的营缮之事。他出班奏道:“按照太上皇的旨意,工部早将玉华宫修缮一新。太上皇若七月中旬入宫避暑,其修缮时的漆味早已散尽,入住最为相宜。” 李旦道:“如此甚好。崔卿,大明宫修缮得如何?这个太极殿确实有些潮湿,若大明宫修缮好,朕就马上搬过去。”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,其初名为大安宫,是太宗皇帝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准备的避暑地,只是宫未建成,李渊已逝。此后到了高宗皇帝和则天皇后主政时代,又多次在原基础上进行扩建,其方圆比起初的大安宫大了十余倍,成为京城中最大的一片宫殿。 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,从这里可以俯瞰长安全城,与南边的终南山相对。宫殿群的周长约有十六里,皆围以宫墙,设有十一座宫门,其中南面五门,北面三门,东面一门,西面二门。 大明宫南墙正中为丹凤门,入内即为待漏院,此为百官在凌晨上朝时休息的场所;向内行有二百余丈,即耸立着高敞雄伟的正殿含元殿,此殿为举行朝会及盛大庆典的场所,其殿基高出龙首原约六丈,由三条长近三十丈的龙尾道与前广场相连。大殿如鸾凤翘首,两侧的翔鸾阁与栖凤阁似双翼舒缓,站在殿前台上再俯视南面,可以体会“捧帝座于三辰,衔天街之九达。进而仰之,骞龙首而张凤翼;退而瞻之,岌树颠而崒云末”的豪情。 再往后行,即为宣政殿和紫宸殿,此为大明宫的三处主要宫殿,是为皇帝会见群臣及议事的主要场所。然若论规模最大的宫殿,当属太液池正西的麟德殿,这是一座前、中、后三座宫殿毗连的建筑,周围回廊环绕、亭阁簇拥,占去了好大一处地面。 高宗皇帝待大明宫建成后于龙朔三年入大明宫听政,大明宫于是成为大唐的中枢之地。只因此后高宗皇帝与则天皇后迁往东都,十余年过后,大明宫由于无人居住渐至破败,其状况反而不如太极宫,所以中宗皇帝带领百官自东都返回长安后,选择在太极宫居住。 崔湜闻言答道:“大明宫占地甚多,修缮工程就要浩大一些。臣督促工部,让他们多上人力,争取年底前修缮完毕。依臣估计,来年春天,太上皇就可以入住大明宫了。” 李旦道:“你还要加紧督促,让工部再快一些。如此小的太极宫里,太上皇与皇帝皆住在这里,确实有些狭小,朕还是及早搬走为好。” 李旦既然同意出外避暑,朝中大臣也要分成两班。萧至忠与魏知古带领一班大臣随李旦与太平公主到玉华宫避暑,京中剩余大臣以崔湜为首,辅